汇聚产学研优势资源  深化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近日,华龙讯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分别签署了双边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孪生技术在多行业的实践应用发展展开合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飞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向峰教授、山东大学胡天亮教授作为高校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  

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华龙讯达自主研发的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木星数字孪生平台,十一年潜心研发的基于物理模型、传感器、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产品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将工厂物理空间的控制、运行、质量、物耗、能耗等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建立实时镜像进行虚拟制造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作用于物理空间现场,助力企业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生产过程控制能力、均质生产保障能力、柔性制造能力和敏捷生产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工信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飞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飞教授带领的数字孪生小组是最早开展数字孪生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数字孪生车间的概念,发表了首篇数字孪生车间文章(CIMS 2017, 23(1): 1-9),并与国内2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数字孪生在制造中的应用探索(CIMS 2018, 24(1): 1-18)。 此外,为实现数字孪生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北航数字孪生小组提出了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并结合企业实际应用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了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在卫星/空间通信网络、船舶、车辆、飞机、发电厂、制造车间、复杂装备、医疗、智慧城市等十多个领域的应用(CIMS 2019, 25(1): 1-18)。

2019年9月25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数字孪生研究小组题为《Make More Digital Twins》的评述(Comment)文章(Nature 2019, 573: 490-491),陶飞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武汉科技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优秀高校,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拥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向峰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向峰教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北航等国内外高校访问交流,研究方向制造服务管理、制造业信息化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冶金装备及其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1项, 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在多个国内外杂志及会议发表论文,累积8篇,其中SCI期刊2篇,EI收录2篇,EI源刊2篇,中文核心2篇,参与获批软件版权2项。


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申报团队依托于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名称: 材料与加工制造),工程学(含机械学科)ESI排名前1‰。 拥有教育部高效与洁净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


山东大学胡天亮教授


山东大学胡天亮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制造技术;
信息物理系统(CPS); 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 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工业互联网领域科研项目,近期代表论文达13篇,其中SCI期刊8篇,出版了专著(ISBN 978-1-84882-738-7, 专著第7章),已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作为国际标准专家核心成员,参与了2项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的研制,作为核心专家参与了5项国家标准及4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本次达成战略合作后,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原则,联合双方的优势资源与能力,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实践应用与快速发展,以提升企业创新和科技水平,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